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国建筑坚定走出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水平发展之路,不断的提高绿水青山“颜值”、挖掘金山银山“价值”,让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金山银山永葆绿水青山。
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一局从乌梁素海提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核心,到阿拉善以EPC模式打造“科技治沙+产业治沙”创新样本,不断探寻系统化、生态化修复路径,通过创新治理模式、科技赋能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让“塞外明珠”重焕生机,让荒漠沙海再现绿洲。
乌梁素海,这颗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塞外明珠”,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和黄河流域最大湿地,承担着调节水量、净化水质、防凌防汛的重任,更是北方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自然补给减少与工农业污染导致湖区面积锐减,水质恶化为劣Ⅴ类,2008年爆发的黄藻灾害覆盖湖面达8万余亩。周边居民刘秀珍回忆道:“湖水是褐色的,味道刺鼻,我只想搬走。”
2019年,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启动。项目将1.4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的沙漠、矿山、农田、湿地等要素统一纳入治理方案,创新提出“4233”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以生态空间完整性为视角,从单纯“治理湖泊”转向系统“治理流域”;以生态要素有机联系为出发点,寻找一体化解决方案;以践行“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构建“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
科技利剑是斩棘拓荒的关键。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用于大面域荒漠化治理的新装备、用于矿山水土流失防治与植被复绿的新产品、用于林草修复智慧化管护的新技术,解决了乌兰布和沙漠、乌拉山、阿拉奔草原等流域生态脆弱区大面域生态修复沙丘难固、客土难留、植被难复、树木难护等核心问题。214项知识产权成果、3项国际先进的技术,让中国方案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五年攻坚,荒沙退却,明珠重光。水质总体稳定在Ⅴ类,局部优于Ⅴ类。截至目前乌梁素海水质核心指标氨氮、磷分别一下子就下降60%、70%,高倍显微镜下重现多种清水生物,鸟类从200余只增至265种600万只,疣鼻天鹅种群增长近5倍;沙漠治理4.8万亩,种植梭梭1500万株,严重沙化比例下降1.9%,年固沙量达到300.59万吨。
当乌梁素海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盛景,中建一局的目光转向了400公里外的阿拉善盟。同处北方防沙带,阿拉善面临更严酷的考验:年均降水量不足乌梁素海三分之一,流动沙丘占比更高,沙尘直逼京津冀。两个项目虽处不同的生态系统,但乌梁素海项目中积累的系统治理思维正跨越地域界限,在阿拉善荒漠治理项目中全面升级,绽放出新的生态活力。
项目引入经乌梁素海项目验证过的无人机飞播集群系统,针对高风速环境优化丸化种粒技术,成活率提高了30%;对轻型压草覆沙机械进行迭代升级,明显地增强其爬坡能力;应用生态修复遥感评价体系,定量化评价区域生态修复效果,确保治理效果可持续。
项目通过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退化草原修复、荒漠化治理及小型水保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结合腾格里沙漠片区、乌兰布和沙漠片区、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沙丘扩张区、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带状流沙区、雅布赖山片区、额济纳河片区等六大片区综合治理,构建阿拉善荒漠综合治理新框架;铺设草方格沙障“阻沙入河”“阻沙上路”,减少年泥沙入黄量的同时,明显提升阿拉善荒漠ECO功能;实施人工种草和退化林修复,提高阿拉善全域森林覆盖率和荒漠草地覆盖度。
项目团队多措并举,与阿拉善盟林草局共同探索形成了“人退绿进、造养结合,科学创新、因症施策,以治为用、以用促治,政府引领、社会参与,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吸纳牧民参与工程固沙与项目管护,提高人均收入;同时,项目的实施可使旅游业每年新增旅游人口及旅游收入。
从黄河湿地的碧波重生到荒漠戈壁的绿意渐显,中国建筑以系统治理思维破解生态难题,为生态脆弱地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核心在于把握“系统治理、科技赋能、民生导向、长效机制”四大关键。
打破“九龙治水”格局,将沙漠、矿山、林草、湖水视为有机整体,以“修山—保水—扩林—护草—调田—治湖—固沙”全链条治理形成闭环。如沙漠治理遏制沙化源头,矿山修复减少水土流失,林草种植增强水源涵养,最终实现流域生态要素协同修复,印证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以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修复,通过22项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2项软件著作权破解技术难题。轻型压草覆沙机械、复合种子胶囊等创新产品提高苗木成活率;基于多源遥感的生态评价系统实现修复效果动态监测,弥补行业标准空白。3项自主研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生态修复提供硬核支撑。
通过产业融合让农牧民从生态保护中获益,沙漠种植、林草管护、芦苇加工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技术培养和训练提升群众增收能力。在乌梁素海,万亩“扶贫示范林”带动1200名村民掌握治沙技术,3.7万人增收致富。这种“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的绿色发展模式,使生态保护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生态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创新“设计—建设—投资—运营—移交”模式。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企业负责工程实施,形成“政府+企业+科研+群众”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先进典型案例,为同类工程提供示范。
生态治理不是简单的“修复工程”,而是系统性的“生态革命”,需要理念革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多轮驱动。未来,中国建筑将持续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路,逐渐完备长效治理机制,让更多区域生态焕发光彩,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遍布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