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大背景下,零碳园区的建设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白准确地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战略目标。自此,各部委纷纷积极做出响应,将零碳园区建设纳入了重点工作之中,强调了其在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当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国家级零碳园区标准,但各地方政府慢慢的开始积极探索并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标准。比如,内蒙古自治区首度发布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该标准不仅涵盖了零碳园区的基础要求,还配套制定了绿电评价和碳足迹等标准,显示出其开创性意义。
在此之后,福建省也发布了《工业园区低零碳创建评估准则》,其主要聚焦于工业零碳园区的能源与资源利用指标,旨在引导园区有效消纳核电。雄安新区则推出了专对于办公商业类园区的《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标准》,内容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零碳目标。盐城市在这方面的努力同样不可以小看,其《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则强调了海上风电和港口岸电等产业特色。
在一些团体标准的推动下,零碳园区的内涵和核心目标逐渐形成共识,各地在实际实施中的路径选择也显得愈发一致。通过各地方的积极探索,零碳园区的标准化建设正在逐步形成。
在双碳目标被提出前,我国的园区建设主要围绕生态工业示范园和低碳园区进行布局。然而,双碳目标的实施,促使园区的建设规划更加聚焦于碳减排的核心要求,积极地推进碳达峰和试点工作。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零碳园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背景下,近10个省份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建设零碳或近零碳园区的试点项目。广东省率先开展了近零碳排放试点工作,并于2017年推出了《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经过几年的发展,于2021年顺利完成了试点的验收。
深圳市的实践同样令人瞩目,该市的近零碳园区重点考察园区碳排放的减少幅度、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情况、碳排放管理及披露,迄今已形成了四个批次共19个近零碳园区的试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省设定了到2025年建设20个近零碳园区的目标,且已有17个园区开始了试点工作,其主导产业涵盖广泛。山东省也在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方面形成了明确的思路,已经有20个近零碳园区开展了试点,主要集中于经济开发区。
在江苏省,通过强调分阶段推动降碳工作来促进零碳目标的实现,园区领域的评价指标被分为近零碳园区和零碳园区两类。而安徽省则制定了详尽的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首批支持了10个“新三样”园区开展零碳试点,显示出对这一新兴方向的高度重视。
近段时间,福建省一些城市积极开展零碳园区的试点工作,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了相关的实施方案,而莆田市更是致力于将湄洲岛打造成全国首个零碳岛屿。此外,漳州开发区计划建设福建省首个零碳园区,厦门则以象屿综合保税区为基础,推出全国首个零碳综合保税区。
这些实践经验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各自的零碳园区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慢慢的变多的地方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到零碳园区建设,显示出这一话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在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中,绿电直供的实践更是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江苏省率先在动力电池企业中推进绿电直供试点,盐城市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则实现了国内首个绿电可溯源的模式,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充分的利用增量配电网确保园区的绿色供电。
然而,尽管绿电直供实践正在慢慢地展开,但其仍处于起步阶段,过程中面临利益分配规则不清晰、离网电源技术复杂、相关成本高昂以及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多重挑战。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仍需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期待能够系统化地强化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零碳园区建设正朝着标准化与规模化的方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引导下,预计到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探索经验和成功案例将为全国范围内的零碳园区提供宝贵的借鉴。
综上所述,零碳园区的建设不仅是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引导与各地方的积极实践,我国正在全力以赴迈向更为可持续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