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率先践行地,浙江扛起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以“两山”理念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取得累累硕果。在山海相依的生态蓝图中,浙江金融业以高质量金融服务赋能“两山”转化,积累了一系列先进经验。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玉苓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详细的介绍金融支持“两山”转化的浙江经验。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浙江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有哪些值得复制推广的经验?
刘玉苓:绿色金融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抓手。早在2014年,浙江就率先启动了省级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又获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十余年来,浙江金融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的发挥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试点优势,围绕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基本框架,形成一系列首创性、标志性改革成果,实现了绿色金融发展与经济低碳转型的良性互动,也为全国探索绿色金融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浙江经验”。
在政策引导方面,出台《关于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持浙江经济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强化绿色金融总量保障、深化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20项重点支持举措。在加强政策协同与集成创新方面,指导试验区建立“再贷款+绿色信贷”联动机制,创新“财政+金融”混合融资支持模式,充分的发挥政策资金的撬动作用。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浙江绿色贷款余额4.43万亿元, 占各项贷款比重为17.5%。
注重标准引领,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绿色金融规范发展。一方面,作为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湖州、衢州在全国率先发布绿色企业、绿色银行认定评价等地方规范30余项,初步形成地方统一、有公信力、可操作性强的绿色金融规范体系。另一方面,依托省金融学会平台,推动条件成熟的地方规范升级为省级团体标准乃至行业标准,浙江省金融学会目前已发布《绿色低碳项目融资评价规范》等13项团体标准,标准成果数量居全国各省(市)金融学会之首,其中2项已获得金融行业标准立项。
同时,注重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绿色投融资精准高效对接;率先构建以碳账户为载体的碳信息共享机制,比如湖州、衢州分别打造“数智绿金”系统和“碳账户金融”5e闭环系统,帮助金融机构“一键生成”信贷碳足迹;牵头建设全国首个跨区域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长三角绿色金融数据相互连通和信息共享。
此外,主动借智借力,通过深化合作交流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鼓励试验区热情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绿色金融有益经验,同时积极宣传和输出相关经验。举例来说,湖州建立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打造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成功举办可持续能力建设联盟(CASI)亚洲首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活动,获得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170名代表高度评价。
《金融时报》记者: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序有效衔接,是近年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请问浙江在转型金融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实践?您认为当前推进转型金融发展迫切要解决哪些难点?
刘玉苓:发展转型金融,是推动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中国人民银行格外的重视转型金融工作,牵头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指导各地加强转型金融探索,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序有效衔接。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聚焦转型金融标准研制和行业试点两个层面,因地制宜开展转型金融创新实践。
在标准建设方面,对照《G20转型金融框架》,在国内率先发布《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融资主体转型方案编制大纲》《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贷款实施规范》等多项首创性制度标准。同时,在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下,牵头研制纺织业转型金融行业标准。在行业试点方面,出台全国首个转型金融支持纺织业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个地区建立纺织行业转型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转型金融业务创新,目前已落地纺织业转型贷款65.5亿元。指导湖州、衢州、丽水等地市开展农业转型金融行业标准试用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基于碳信息创新“农业绿色转型挂钩贷款”等特色产品,目前试点地区已落地农业转型项目15个,累计发放转型贷款4.58亿元。
就转型金融面临的难点堵点而言,我认为碳排放等基础数据获取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无论是识别认定转型主体,还是在完成融资后开展转型效果跟踪监测与评估,都需要获取转型主体的碳排放等环境信息,但目前部门间碳数据信息尚未实现有效归集和共享,金融机构信息获取渠道不畅、获取成本比较高,数据的准确性也没办法保证。未来一定要通过强化企业碳信息的依法披露和充分共享,进一步夯实转型金融实践的数据基础。
《金融时报》记者: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是绿色金融的五大支柱之一,从未来趋势看,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将逐步从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变。浙江围绕这一工作采取了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刘玉苓:加强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已成为金融市场共识。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重点聚焦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实践,初步形成数字赋能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的实践路径。
一方面,发挥改革优势,实现披露全覆盖。2021年,浙江湖州、衢州在全国率先实现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全覆盖。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按照“分步分批、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全省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截至2024年末,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实现可持续信息披露全覆盖,这中间还包括法人银行机构168家和非法人银行一级分支机构29家。
另一方面,深化科技赋能,降低披露门槛。我们在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中开发上线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模块,在全国率先实现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全流程线上化。该模块支持差异化的信息公开披露任务要求,并为金融机构提供报告编制、数据采集等智能辅助功能。截至2024年末,全省86.9%的法人银行机构已开展定量披露。
此外,为推进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能力建设,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组织并且开展了金融机构实务与操作现场培训,并建立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考核评价引导机制,将金融机构的披露情况纳入绿色金融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截至2024年末,全省87.5%的法人银行机构已实现自主编制披露报告,非法人银行机构则100%实现自主编制。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下一阶段浙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将如何部署?
刘玉苓:随着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绿色金融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高质量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为浙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方面,将用好降准释放资金,保持绿色贷款规模稳步增长;落实好降息政策,促进绿色领域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持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项目支持力度。同时,将强化对绿色生态和低碳转型领域的债券融资支持,推动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绿色债券不断扩面增量。
在深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将积极承接和参与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的研制与试用,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试用工作。同时,自下而上推动地方绿色金融规范的更新、迭代与升级,尤其是围绕碳核算、转型金融、绿色消费等前沿热点领域,加强相关团体标准研制和应用,为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提供先行经验。
在加强转型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将深化纺织业、农业等重点行业转型金融落地实践,推动转型贷款扩面增量。指导湖州深化省级转型金融改革试点建设,围绕转型规划编制、统计监测等领域加强创新实践;指导衢州深化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发展路径,加快制定重点行业转型技术路线图及转型金融框架。
在持续推进市场主体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方面,将推动深化碳账户等碳数据库建设,逐步提升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量化披露的能力和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转型金融、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相关信息纳入现有披露模板和框架,进一步拓展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内涵。深入推动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落地、中小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披露等创新工作。
在探索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模式方面,将充分的发挥浙江区域金融改革类型丰富、数字化的经济及民营经济表现亮眼等突出优势,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融合发展模式。